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借鉴作用

发布者:图书馆发布时间:2014-05-05浏览次数:2300

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借鉴作用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王耀中 罗仲尤

   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,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,也是中华民族一般价值观念形成的理论依据。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,可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内容很多,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以下四个方面:

1.儒家文化高扬生命意识,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。

  儒家强调对生命的敬畏和终极关怀,在生与死的问题上,儒家以强烈的生命意识来通透死亡意识。如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可毁伤,孝之始也”(《孝经·开宗明义章》);“未知生,焉知死”(《论语·先进》);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;“天地之大德曰生”、“生生之谓易”(《周易·系辞传》)。儒家追求生命的不朽,主张必要时把生命奉献给仁义和群体利益,如“太上有立德,其次有立功,其次有立言,虽久不废,此之谓不朽”(《左传》),以“三立”作为衡量人生有无价值的标准;“苟利社稷,死生以之”(《春秋左传》);“宁以义死,不苟幸生,而视死如归”(《欧阳修全集·居士集》);“死有重于太山,生以理全者也;生有轻于鸿毛,死与义合者也”(《隋书·诚节列传》),以生界定死,探讨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。

  儒家所倡导的这些人生观,用来教育当代大学生,既能医治少数学生存在的“人生冷漠症”,又能高扬起生命意识,拓宽其精神空间,催其奋进,促其进取,形成积极有为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

   2.儒家文化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至上,倡导见利思义,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。

  在价值观方面,儒家文化一方面承认人有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双重需要,不否定利的价值,如董仲舒认为:“天之生人也,使之生义与利。利以养其体,义以养其心;心不得义不能乐,体不得利不能安。义者,心之养也;利者,体之养也。”(《春秋繁露》)“义以生利,利以丰民”(《国语·晋语》)。但另一方面,儒家形成了明显的重义轻利、见利思义的价值模式。如,孔子以义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,认为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(《论语·里仁》),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;随后的大儒也有类似的观点,如“先义而后利”(《荀子·荣辱》);“君子思义而不虑利,小人贪利而不顾义”(刘安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);“不义,虽利勿动”(苏洵《嘉祐集》)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我们用儒家文化义利观引导大学生树立价值观时,一要借鉴其完整的体系;二要充分肯定大学生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、积极的价值观念;三要把关心集体、关心他人、诚而有信、乐于奉献、遵守社会公德作为教育的重点。

3.儒家文化倡导胸怀天下、报国忘身,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积极意义。

  儒家文化认为,在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的存亡关头,人人都应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,所谓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,还要求人们把国家的昌盛、民族的富强、百姓的福祉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。如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说:“位卑未敢忘国忧”;文天祥被俘后,不惧威胁,不受利诱,高歌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汉青”;北宋范仲淹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成为千古名句。这都表达了为国分忧、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。儒家文化饱含的这种浓郁的爱国情愫,非常值得借鉴。

4.儒家文化强调“谦恭礼让”、“宽以待人”,对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。

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“谦恭礼让”和“严己宽人”。孔子提出,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”,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”;《尚书》主张“与人不求备,检身若不及”;元代王恽说:“大丈夫当容人,勿为人所容。”(《玉堂嘉话》卷五)明代大儒洪应明则在其所著的《菜根谭》中说,“处事让一步为高,待人宽一分是福”。《增广贤文》教人“责人之心责己,恕己之心恕人”、“宁可人负我,切莫我负人”、“君子量大,小人气大,恶人胆大,善人福大”、“用心计较般般错,退步思量事事宽”。对于顺境与逆境,儒家历来能泰然处之,主张“宠辱不惊”、“弘毅坚韧”,强调“达则兼济天下,穷则独善其身”。孟子把一切挫折、困顿都看作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: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。”(《孟子·告子下》)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语来教导当代大学生,使他们处理人际关系时逐步培养宽容的心态、包容的胸怀,可达事半功倍之效。

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光明日报